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首页
图片中国
异域风情
时事资料
图片专题
行走天下
摄影月赛
作者专区
业界快讯
电子杂志
资料库
高清图片
CCN图片搜索
CCN信息搜索
综合查询
图片名称
图片编号
作者姓名
关键字
综合查询
行业动态
旅游线路
景点推荐
商品信息
特色介绍
行走天下
时事资料
图片专题
业界快讯
会员手记
商家·摄影师免费注册-登录
CCN传媒图片网
>
会员专辑
> 武汉汉阳古琴台 [作者:刘春林]
共 87 张图片,当前页 1/5 页
显示
18
24
36
48
60
张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天下知音第一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连接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它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荆楚大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琴台建于北宋,后屡遭损毁。清嘉庆初年重建古琴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俞伯牙于该处偶遇..
[全文]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天下知音第一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连接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它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荆楚大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琴台建于北宋,后屡遭损毁。清嘉庆初年重建古琴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经已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
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
“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
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
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琴台内有专门的古琴馆,琴台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台内印心书屋对面的琴园内,院内专设古琴社,对外开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与古琴知识,琴社环境典雅,师资过硬,是武汉爱好古琴和学习古琴的理想去处。
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历史传说
传说一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
传说二
也有说法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遂成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文物介绍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
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
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关闭]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天下知音第一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连接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它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荆楚大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琴台建于北宋,后屡遭损毁。清嘉庆初年重建古琴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俞伯牙于该处偶遇..
[全文]
Mr.
Mr.
ID:110837-74015
Mr.
Mr.
ID:110837-74014
Mr.
Mr.
ID:110837-74013
Mr.
Mr.
ID:110837-74012
Mr.
Mr.
ID:110837-74011
Mr.
Mr.
ID:110837-74010
Mr.
Mr.
ID:110837-74009
Mr.
Mr.
ID:110837-74008
Mr.
Mr.
ID:110837-74007
Mr.
Mr.
ID:110837-74006
Mr.
Mr.
ID:110837-74005
Mr.
Mr.
ID:110837-74004
Mr.
Mr.
ID:110837-74003
Mr.
Mr.
ID:110837-74002
Mr.
Mr.
ID:110837-74001
Mr.
Mr.
ID:110837-74000
Mr.
Mr.
ID:110837-73999
Mr.
Mr.
ID:110837-73998
至
页
1
2
3
4
5